寒邪传于太阴,故腹满时腹自痛。凡三阴三阳,若汗、若吐、若下,若温针、火熏、火熨、火灸、火劫等法,致诸坏病者,有汗后亡阳,眩冒振惕,魄汗不收;有下后虚中,结胸痞□,下利不止;有吐后烦乱腹满,有温针失血惊狂,甚至阳毒斑狂,阴躁欲死,神昏□语,循衣摸床之类是也。
世俗不审邪之所据,果在半表半里之间,与所以应否和解之宜,及阴阳疑似之辨,总以小柴胡为套剂。诸紧为寒,设复脉紧,寒邪犹盛,故云:未解。
汪琥曰:下利咳而呕渴,心烦不得眠,焉知非少阳、阳明之病?故虽手足厥冷,下部脉不至,泄利不止,其不得为纯阴无阳可知。
阳盛□语宜下,此不可下者,犯胃气也。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者,湿气内流也。
用瓜蒂散吹鼻,此在上者,因而越之之法也。若太阳病发汗太多,津液大亡,表气不固,邪风乘虚而入,因成痉者,乃内虚之所致也,不可以柔痉刚痉例之,宜以桂枝加附子汤,以固表祛风为主治。
咽中痛者,谓咽中皆痛也,较之咽痛而有甚焉。加栝蒌根,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;倍柴胡加桂枝,以主少阳之表;加牡蛎,以耎少阳之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