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此详之,病由都尽。迟为在藏,迟则为寒,脉极虚芤迟,则其证亦虚。
阴病,谓阴寒病也。诊者于此能详审而扩充之,则进乎法矣。
里实护腹,如怀卵物阴阳相引故欠,欠者先引气入而后呵之,故谓之呵欠。若无大黄,将何以下心下之急乎?
师曰:诸阳浮数为乘府,诸阴迟涩为乘藏也。故虽有温针之火,但发核赤,又被寒侵,故不但不解,反召阴邪,而加针之时,心既惊虚,所以肾水阴邪,得上凌心阳而发奔豚也。
寸口关上小紧,亦风寒微邪应得之脉也。无寒热,无表邪也。
日三服,亦从上治者,应徐取频服也。今时缓时急,故以薏苡附子散,急通痹气,以迅扫阴邪也。